陆乔歌开车很快到了山根大队。
收购点就在山根大队大队部旁边的一间办公室里,面积不小,里面收拾的干净利索。
去的时候看到十多个人排队。
陆乔歌挑挑眉。
谭英和赵小满不一样。
赵小满虽然日子过得也苦,但是她还算是幸运的,有爱她的青梅竹马,除了一对糟心的父母,和哥哥弟弟妹妹相处的也好。
可谭英却不行了,她就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没人帮她,没人管她,真的是在一片泥泞里。从某种程度来讲,谭英真的要去农场干活,也不一定是坏事。
但当时陆乔歌就没抱什么希望。
像谭英这种家庭情况其实很复杂。
按照他们当时所做的事,谭家老头老太太包括谭英,根据某些规定,肯定要被送走进行劳动的。但这件事有一个怪圈。
不说谭家老头老太太的年龄,就是说他们两个也是死死咬住曲家夫妻两个。
而在老曲太太苦苦哀求之下,曲彩凤不追究原谅了父母对她做的事儿。
然后老曲家和老谭家都去了公社,当着公社领导面说这事儿就私了了。
象这种情况,在这个年代很多很多,并不是多稀奇多不可思议的事。
但该有的惩罚也有。
这两家都要在大队长的监督之下进行劳动,那个好吃懒做的谭家老头也要跟着男劳力一起干活。老谭头要跟着下地干活,谭英要负责收购点,而且还没有休息日,要天天忙着收购点的事,所以照顾傻子的伙计就是老太太在做。
现在春耕了,下地干活的时候就从以前的两顿饭改成三顿饭。
北方农村在70年代吃两顿饭一般都是在冬天猫冬的时候,但等春耕之后,就改成三顿饭。陆乔歌进收购点的时候看到桌子上放着一个饭盒。
屋子里收拾的干净整洁,靠墙角有一个小铁炉子,这是邵乐给拉过来的,在这里可以取暖热一些吃的。因为收购的工艺品原材料都是易燃的,所以收购好的东西都放在隔壁。
谭英看到陆乔歌笑得眉眼弯弯,很是躬敬的说:“小陆厂长,您来了。”
陆乔歌摆摆手:“你忙你的,我就是来看看。”
大队部这边倒是挺安静,都去地里干活沤肥去了。
不过土地就在村子旁边,陆乔歌开车过来的时候,有人看到了,等陆乔歌在这里待了几分钟,大队长就颠颠的跑过来。
陆乔歌笑着打招呼。
和大队长说:“没想到收购点秩序这么好。”
不等大队长说话呢,有一个排队的四十多岁的大妈笑着说:“哎呀,这个收购点可将我们给方便坏了,就跟天上掉馅饼一样。我家过日子的油盐酱醋不说就指着收购点了,也差不多。所以收购点的规定我们就要执行的嘛,要不然乱哄哄的被你们城里人看到,还不得笑话我们啊?”
旁边有人就大着胆子附和。
怎么说呢?
不说别的地方,只说满山公社,有很多社员对城里人是很羡慕的,尤其是端着铁饭碗的,就有一种敬畏所以刚才看到陆乔歌来了,而且还是开着大吉普车,吉普车就停在大队部的门口,真是厉害的很哦。这个年代女司机可是了不起的,更别说这个年轻的女孩子还是厂长,而且还是街道办干部。所以一直没说话。
这时候看气氛很融治,有个四十多岁的男子就说道:“俺们不敢不听话呀,谭英厉害的呢!”是啊,拿着棍子就将她傻子哥哥腿给打断了,当时没什么感觉,但是很多人是后反劲,越想越后怕。更别说她现在是收购点的。
就象去百货商店买东西一样,你得对着售货员带着讨好的笑,售货员想搭理你,那你就不用等,不想搭理你就在旁边等着吧,甚至可能还会毫无来由的嗬斥。
这就是现在一些服务行业的现象。
陆乔歌明白了。
谭英的工作,因为有军工厂支持,再加之公社以及大队,更多的是她的行为一一拿着棍子将她那危害乡里的傻子哥哥腿给打折了。
现在她还是收购点的收购员。
所以这个收购点目前运转倒真是很正常。
等这些人将手里的东西都交给谭英,谭英认真的一样样检查之后给他们开了条子,盖上收购点的章。这些她要送到公社,如果不合格的会直接拿回来,合格的就给对方算钱,一点都不带眈误的,周期一般都是一天到两天。
都是附近的村民,也有别的村子的,反正这收购点一直就没有断了人。
现在附近几个村子对山根大队这个收购点非常看重,自然不希望这里出任何问题。
大队长又去忙别的事了,陆乔歌跟着谭英进